
劉鉅華,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“廣州玉雕”傳承人。1972年開始從事竹木、象牙雕刻,1990年至今從事寶玉石雕刻,精于浮雕、圓雕、透雕技法,擅于利用材料的機理、色澤、形態等天然特點進行藝術處理,把原料中的最亮點充分顯現出來,強調作品中點、線、面的結合。他希望通過玉雕創作,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愛,作品涉及山水、人物、花鳥及動物等題材,既有木雕嚴謹細致的結構和如真似實的質感,也有牙雕―絲不茍的精雕細刻,更不乏玉雕圓潤俏色珠光寶氣的韻味。
他17歲就開始涉足雕刻行業。最初,他從事竹木、象牙雕刻。1990年開始,從事玉石雕刻。特殊的從業經歷也讓他成為廣州市唯一同時從事過木雕、牙雕、玉雕三種雕刻的高級雕刻技師。
近幾年,劉鉅華將主要精力投入到金絲玉的創作中,那劉鉅華又是為何偏愛金絲玉?2012年7月的時候,在一次與亦師亦友的著名玉雕大師高兆華閑聊中,高兆華提到了新疆,新疆美麗的自然風光,新疆蘊藏量豐富色彩斑斕的金絲玉,并且告訴劉鉅華,金絲玉很適合玉雕創作。劉鉅華動心了,當即決定到新疆走走,一來可以散散心,二來可以考察金絲玉,調整自己玉雕創作的方向。
那一次新疆之行,劉鉅華終生難忘?催^什么風景他忘記了,吃過什么美味也忽略了,金絲玉,讓他怦然心動一見鐘情的金絲玉,以豐富多彩的品種,風華絕代的姿容,深深打動了他的心。他如獲至寶,滿載而歸,回到廣州后迫不及待地投入創作,曾經郁結心頭的陰霾,在金絲玉燦爛的光華中,煙消云散。
構思,創作,打磨,拋光,當一件作品脫穎而出,劉鉅華驚嘆:太美了,金絲玉!有著豐富玉雕經驗的劉鉅華發現,這種材質細膩油潤,硬度適中,拋光后色澤鮮明,油光可鑒,而且大多是籽料,造型多樣,給創作者提供了很廣闊的自由發揮的空間,非常適合進行藝術創作。
僅僅是三個月之后,同年10月份,劉鉅華再一次踏上了新疆那片心往神馳的熱土。此后的三年間,他總共去新疆六次,差不多每年去兩次。他喜歡上了金絲玉,希望對金絲玉有更多的認識、理解。劉鉅華意識到,他的玉雕創作之路將從此發生重要的轉折,他與金絲玉的交集,一朝相知,終身相守。
劉鉅華一邊摸索金絲玉的特性,一邊嘗試用金絲玉創作各種題材的作品。根據顏色、造型、特質的不同,因材施法,順勢而為。白色的如意,俏色的佛公,黃色的玉米,紅色的牡丹,人物傳神,花鳥生動,令人愛不釋手。
劉鉅華在創作中,懷著對玉石的敬畏之心,把構思與感情賦于刀尖,對玉雕意韻的深化。在創作中他把小螞蟻這些不起眼的實物,宏觀把握全局,微觀洞察細節,刻畫得栩栩如生,這些不止來源于他對生活的細微觀察,將生活融入藝術創作。
玉米題材的《金玉滿堂》成為劉鉅華的重頭戲,作品不僅得到行家的贊賞,更得到大眾消費者的喜愛,提起金絲玉題材的玉米,劉鉅華當是第一人?此窨痰挠衩兹绱思氈氯胛⒌牡窨,不得不嘆服。
金絲玉給了劉鉅華新的創作靈感,他賦予金絲玉鮮活的生命。創作是喜悅的,在日復一日的磨合中,劉鉅華和金絲玉,建立起了信任和默契,誰造就了誰,已經不重要了。
劉鉅華對生活觀察得細致入微,就說螞蟻,為了表現得更傳神,利用盡可能的機會觀察,把螞蟻的神態、動作默記心中。他是一個童心未泯的人,純粹而簡單;他又是一個醉心雕刻藝術的癡人,在廣州這樣現代化的都市,幾十年如一日,默默地守住一隅,靜聽心地花開;他更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,在到處都是精明人的世界里,守拙藏智,一任流年如風。
|